
深圳碳化硅芯片龙头赴港IPO:中国唯一股票配资十大平台,全球第七的突围战
当特斯拉Model 3的续航里程突破600公里时,很少有人注意到,这背后有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碳化硅芯片在默默发力。
这种被称为“第三代半导体”的材料,正在悄然改变全球汽车产业的游戏规则。
而在这场技术竞赛中,一家来自深圳的企业——基本半导体,正试图打破国外巨头的垄断,成为中国碳化硅芯片领域的“破局者”。
5月27日,这家成立仅8年的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,冲刺“中国碳化硅芯片第一股”。
它的底气从何而来?
清华学霸的“碳化硅梦”
2016年,剑桥大学博士汪之涵和清华同窗和巍巍在深圳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,画下了基本半导体的第一张蓝图。
彼时,全球碳化硅市场几乎被美国科锐(Cree)、德国英飞凌等巨头垄断,国内企业连“入场券”都拿不到。
“当时很多人觉得我们疯了。”一位早期投资人回忆,“碳化硅的研发投入动辄数十亿,国内连成熟的生产线都没有。”但汪之涵团队却看到了机会——新能源汽车的爆发,让碳化硅芯片成为刚需。
这种材料能让电动车充电更快、跑得更远,而中国恰恰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。
8年过去,基本半导体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成绩单:
全球第七:2024年,它在全球碳化硅功率模块市场排名第七,中国公司中位列第三;
50款车型:其芯片已进入比亚迪、广汽等10多家车企的供应链,累计出货超9万件;
专利壁垒:手握163项专利,主导制定3项国家标准,甚至让国际巨头开始警惕。
“烧钱”的豪赌:三年亏8亿,但毛利率在逆转
翻开招股书,一组数字格外扎眼:2022-2024年,公司收入从1.17亿增长至2.99亿,但累计亏损高达8.21亿。
“碳化硅行业就是这样,前期必须砸钱。”一位行业分析师解释,“光建一条生产线就要十几亿,更别说研发了。”但基本半导体的亏损背后藏着转机——2024年,其毛利率从-59.6%大幅收窄至-9.7%,意味着距离盈利只剩临门一脚。
关键突破来自汽车业务。
2023年,其碳化硅功率模块销量突然暴增60倍,从500件飙升至3万件;2024年又翻倍至6.1万件。
这得益于比亚迪等车企的订单放量。
“碳化硅模块能让电动车续航提升5%-10%,谁先量产,谁就能抢到市场。”一位车企工程师透露。
隐忧:大客户依赖与“卡脖子”风险
尽管势头凶猛,基本半导体仍面临两大挑战:
1.客户集中度过高:2024年,前五大客户贡献了63.1%的收入,其中最大客户占比45.5%。
一旦某家车企转向竞争对手,业绩可能剧烈波动。
2.供应链受制于人:碳化硅晶圆(芯片的原材料)目前80%依赖进口,基本半导体的第一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达26.5%。
“如果美国像制裁华为那样限制碳化硅出口,整个行业都会受冲击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忧心忡忡。
未来之战:IDM模式能否弯道超车?
为了摆脱束缚,基本半导体押注了IDM模式(设计-制造-封装全自主)。
目前,它在深圳拥有晶圆厂,无锡设封装产线,并计划在中山扩建产能。
“这相当于自己种小麦、磨面粉、烤面包,虽然慢,但不会被‘断供’。”公司CEO和巍巍比喻道。
不过,国际巨头早已筑起高墙。
全球碳化硅功率模块市场89.7%的份额被前十名瓜分,科锐一家就占30%。
基本半导体要突围,必须抓住两个机会:
中国速度: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40%,本土供应链更受车企青睐;
政策东风: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将碳化硅列为重点,基本半导体已是工信部认证的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“我们就像10年前的京东方。”一位公司高管坦言,“现在亏钱不要紧,关键是赌对技术路线,等风口来的时候,才能站在山顶。”
尾声
碳化硅芯片的竞争,本质是一场关于未来能源的战争。
基本半导体的IPO,不仅是一家企业的突围,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的缩影。
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——要么成为下一个“宁德时代”,要么沦为烧钱泡沫,答案或许就在未来三年。
(注:文中数据均来自基本半导体招股书、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及行业访谈)股票配资十大平台
益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